【《财经》智库发布】陈清泰:中国制造要赶上新产业革命“这班车”

陈清泰/文 张燕冬/编辑  

2018年01月14日 15:07  

本文4412字,约6分钟

在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的背景下,世界趋势学家分别作出了全球“正孕育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判断。此观点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

无可置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经形成;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互联网、物联网正在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信息已经成为基本生产要素,“信息生产率”成为各个部门生产率的“乘数型”生产力。革命性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预示着工业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变化。正在对全球的工业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很多工业化国家及时发现了这一趋势,并着手部署。如2009年美国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振兴框架,推进“工业互联网”;英国提出实施“英国新工业战略”;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2013年4月发布“实施工业4.0的建议”。与此同时,世界诸多互联网企业大跨度向新兴领域渗透,布局未来;传统制造业企业则纷纷调整战略,借力信息化、智能化,实现结构性转型升级。

此次工业革命所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群体性突破,及其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所引发的多维度、系统性变革。

概括地讲有几个要点:一是催生革命的是互联网、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先进制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新工业革命将步步深化。二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能源是这一轮产业革命的普适性、标志性技术;3D打印、智能机器人、电动汽车是标志性装备和产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是支撑新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三是互联网、物联网的广泛深度渗透和与多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孕育产生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四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先进制造业重点突破的核心领域。制造业将转向智慧工厂、智能制造,实现“规模化生产个性化产品”,迎来制造业服务化时代。五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互联网和电动汽车组合,推动绿色经济、智能交通、共享出行和智慧城市、智能楼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活形态的变迁。六是信息链条顶端最具有创见的思想是比资本更稀缺的资源。与此相适应的创新体系是自下而上的万众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结合。

新工业革命将改变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将改变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与此同时,资源成本优势的重要性减弱,产业的规模优势将被弱化,各个国家和企业的比较优势将此消彼长,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重新洗牌。

把握技术跨越的机会

就成熟技术而言,我们与先进国家相差较远;而对即将产业化的新技术,差距就没有那么大。处于萌芽期的产业,技术尚不完善、知识产权壁垒尚未形成、产业垄断地位还没确立、商业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品牌效应尚未显现,为我们的追赶和超越提供了机会。如超高速无线局域网、3D打印、超高压输变电等我们都成功地实现了跨越。

目前,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固有安全性的核电等领域都出现了技术变轨的“机会窗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正已革命性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从手机、PC、电信、商业,到物流、金融、出版、影视、音乐、制造等一个又一个行业;而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也已初显端倪。技术路线的转换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政府和企业观察、发现并抓住“机会窗口”的能力十分重要。我们能不能更多地重复90年代“巨大中华”的故事?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是否有技术积累,并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是否有参与产业前沿竞争的勇气、战略意愿和信心;制度环境是否支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淘汰落后、压缩过剩是必要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有替代技术和新兴产业来接盘,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形势。我国工业化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技术来源由引进模仿为主,走向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自立;二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效率提升;三是由产业链的低端制造,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四是由产业跟踪,转向在一些领域挑战领先地位。佛山的转型升级就是典型的事例。

因此,过去30年我们长期依赖、最为熟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由热衷于投资转向关注创新能力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竞争力的提高,由热衷于低端制造转向关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换言之,不能套用过去的发展模式来推动今天的产业升级。我们必须理解,如果我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不能转变、不能通过创新向高生产率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环节延伸,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

赶上新产业革命这班车

在我国在工业化中后期、比较优势转换、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与新工业革命交集,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国,我们受新产业革命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也使我们具有更好的条件实现超越式发展。当前,是继续沿着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下去,还是与时俱进,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换道超车?这直接影响未来的我国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近几年全国经济界和产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创新,就是《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这表明我国正积极部署参与新的工业革命潮流,抢占先机。

中国拥有赢得新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首先,在信息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中国人从城市到农村正以很高的热情拥抱互联网,使得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据量均位居全球之首。这几乎是全球各个国家无法比拟的一大优势。第二,我国已深度介入这次工业革命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包括电子信息、互联网、新能源、3D打印、生物医疗等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有些已进入世界前沿。第三,我国在信息化领域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产业配套能力,为新的工业革命奠定了较好物质基础。第四,“科技人口红利”开始显现,智力型人力资源数量充裕、相对成本较低,正成为聚集全球研发和创新机构的洼地;第五,创新创业迅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技术来源正从引进为主转向在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自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产业、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有所突破。第六,以建立法制的市场经济为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释放“改革红利”,为那些“创造性破坏”创造好的产业生态;改革政府的监管和服务职能,更加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近年的商事制度改革催生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企业要充分利用中国制造2025的机会

中国,在时隔150年之后,2010年我国重新占上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较少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尚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中国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化。

我国及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制造业迎接新工业革命的一件大事。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大概需要三个十年,“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是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后制定的。主要内容,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为后两步走奠定好的基础。而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的网络的推广和普及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涵,而主攻方向则是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制造。

这里所指的“制造”要有广义的理解。其中包括产品、装备、流程、管理、商业模式、与客户关系的升级。德国工业4.0和中国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而中国的工业企业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国企业在产品创新、设计、研发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发展阶段,企业的主要经济资源投向于规模扩张,主要技术来源依靠国外引进。那时,技术投入不足。在缺乏自生技术来源和技术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一些产业的规模盲目扩张。当正在应用的技术一旦升级,原有产能很快就丧失全部价值。从录像机到VCD、到DVD;从显像管到平板显示器;从彩色胶卷到数码照相等,我们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一幕幕产业惨剧。

这种情景不应再重复。

以互联网改造提升制造业

当前的“互联网+”,就是主动利用工业互联网的“乘数效应”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多种技术的交叉、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业态的涌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业社会中企业所具有的稳定性将受到威胁,新旧替代将频繁发生。“互联网+”会颠覆原有的行业分工,出现更多跨行业或边界模糊的新业务、新业态、新产业、新生态;也会改变过去的一些行业规则,出现颠覆者和新的行业领袖。

“互联网+”将率先从网络、信息、数据最容易发力的服务领域突破,进而向制造业入侵。互联网企业可凭借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技术优势,瞄准传统产业的痛点,迅速构筑新的业态和新的市场。对这一大趋势缺乏敏感或刻意抵制这类变革的那些行业主导者,很有可能有一天如地震中的大厦一样轰然倒塌,要么如温水煮青蛙般地逐渐失去再生的能力和活力。

因此,不论是新进入者,还是既有的企业,都必须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以信息经济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迎接信息经济时代,努力抢占竞争先机。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渗透,佛山制造正在重新诠释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内涵。佛山未来选择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世界科技+珠西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新格局。在“互联网+”大潮之下,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佛山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目前阿里巴巴顺德产业带、华南创谷等一批新业态的互联网+平台活跃在佛山。佛山许多企业正在通过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等手段,实现了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能耗降低;中国制造这这这一路径正在迈向中高端。我希望《中国制造2025—佛山样本》的报告能给其他制造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原副主任 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