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念兹在兹,改革唯大

《财经》记者 马国川/文  

2018年01月23日 15:02  

本文2083字,约3分钟

编者按:1月24日是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88岁生日。在过去四十年里,作为中国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吴敬琏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市场化改革,他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谨以此文向吴敬琏先生致敬,也向所有为改革奋斗的人们致敬!

 

十天前,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致敬典礼”上,作为获奖新书《改革大道行思录》作者的吴敬琏再次谈到改革。他呼吁每个人都致力于推动改革。这位老人头发几乎完全都白了,可是他还在谆谆地谈论改革。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让听众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念兹在兹,改革唯大。自从认定改革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以后,吴敬琏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事业中,“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改革方案设计,到九十年代力推整体改革,不管是低谷期,还是高潮期,他都一以贯之地为市场化改革鼓与呼。现在人们都把“吴市场”视为他的美称,其实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出现的这个称呼,在当年是具有政治风险的贬称。

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中国终于在20世纪初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经济开始起飞。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新世纪以来改革迟滞,经济社会矛盾累积,中国面临重大挑战。吴敬琏对此忧心忡忡,在许多场合都提醒国人,“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为了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必须当机立断,痛下决心,重启改革议程”。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标志着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吴敬琏在启动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他从无一言谈起个人之功,而是致力于推动改革。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因此,吴敬琏一方面不断地提醒人们新一轮改革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和障碍,另一方面密切关注、认真研究现实问题。从国企改革到产权保护,从金融改革到社会保障,从环境保护到社会治理,对于改革涉及的几乎所有问题,他都有深入的研究,言之有物,彰显了一位改革者的务实精神。

吴敬琏曾在一篇纪念文章里说,王元化先生是“常怀千岁忧”的思想者。其实,吴敬琏本人又何尝不是时刻关心改革前途、无时不在思考问题的思想者?!多少年以来,吴敬琏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即使遭遇误解和质疑,他也不改其志。2015年中国股市在“牛市”的大合唱中不断创出新高,吴敬琏却指出“目前证券市场的情况不太正常”,“天下没有不破的泡沫”。这种善意的提醒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可是两个月后,股市掉头之下,引发了一场严重的股灾,股民损失惨重。

新一轮改革伊始,吴敬琏就提出,顺利推进改革必须维持一个比较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防止由于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杠杆率过高引起系统性风险。一些人士认为这是杞人之忧,坚持通过银行“放水”来维持高增长。这样做并没有阻遏住增速下滑,反而导致杠杆率快速增加,系统性风险急剧积累。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今后三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说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也证明了吴敬琏的先见之明。

正因为不断地有人提出警告,中国的经济之船才能够成功避开各种暗礁,比较平稳地前进。可是,经济学界的另一种现象也引起吴敬琏的忧虑。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一些经济学家热衷于对新口号、新概念的诠释,流于对表面现象的解释,一次次引发就事论事的讨论。针对这种现象,吴敬琏号召经济学界“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讨长期发展的路径”。他认为,经济学家应该研究千变万化的具体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不被眼前的现象变幻所迷惑,才能找到中国长期增长的正确应对方针。其实,“研究基本问题”这个命题,对于研究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所有学科都是适用的,因为中国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现实复杂多变、往复曲折,如果不抓住基本问题,就容易跟着浪潮现象走,就事论事,迷失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寻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应该成为直面社会现实的思想者们的共同追求。

2017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学术活动上,吴敬琏站着演讲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他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真刀真枪地进行改革,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希望。我今年87岁了,但还想为改革尽一份力。”现场听众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现在时间进入2018年,吴敬琏即将迎来八十八岁的生日,中国也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祝愿吴敬琏健康长寿,也祝愿市场化、法治化改革顺利推进,早日建设成为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实现包括吴敬琏在内的几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

《财经》记者 马国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