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小微信贷“钢丝绳”:风控、盈利如何摆平 |《财经》封面

《财经》记者 龚奕洁/文 袁满/编辑  

2019年01月23日 19:27  

本文6556字,约9分钟

政策驱使下,银行纷纷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一方面,压降小微贷款利率,银行面临小微业务无利可图;但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高,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挑战。

(截至2018年11月末,银行业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3.2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图/新华)

《财经》记者 龚奕洁/文  袁满/编辑

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同时,一系列监管动作表明,在疏通货币政策向信用传导过程中,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是重点鼓励支持的方向。

银保监会在1月16日的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在信贷供给增加的基础上保持融资成本处于合理水平”。

“银行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月4日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时反复重申这句话。监管部门除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发挥“头雁”的作用外,与小微、三农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农商行也被要求“回归本源、专注主业”。

1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下称“5号文”),限制农商行通过同业和投资等方式盲目扩张,对农商行支农支小贷款的规模占比、增速、授信用信覆盖面等多个方面提出监管要求,引导农商行服务三农与小微。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5号文从与小微、三农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农商行入手,将流动性从银行间市场真正疏导至实体经济,因此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纷纷计划加大向小微的倾斜力度。诸如工行与建行已经明确表示明年将进一步加大小微投放。而不少农商行也纷纷表示计划加大向小微信贷业务转型。

“以前想获取银行资金非常难,但最近好多城、农商行找来合作。”一位P2P资深从业者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做小微企业的前期人力物力成本高,事实上许多城、农商行此前不太做这种“脏活累活”,在监管压力下这些银行纷纷寻求与头部P2P公司合作,以寻找批量的优质小微资产,为客户获取和风控水平减压。

亦有多位银行业人士曾向《财经》记者表示,支持小微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事情,宏观环境、财税等配套机制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水平的完善亦十分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微信贷方面,许多银行都面临商业可持续的挑战。一方面风控限制规模扩张;人工成本高,另一方面小微信贷利率水平,利润极低。

小微“成绩单”

“去年我们支行向小微企业投放贷款约5亿元,今年已明确将增加投放额度。”北京地区一位大行支行人士表示,按照监管要求,银行要按照考核要求,在年初单列全年小微信贷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得挤占、挪用。

支持“小微”一直是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央行和银保监会一直将之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在日前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银保监会晒出了支持小微的成绩单。

据银保监会普惠部副主任张金萍介绍,截至2018年11月末,银行业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3.2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8.7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8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是1644万户,比年初增加了376万户。

在小微贷款利率方面,五大银行加邮储银行,2018年四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一季度利率降低了1个多百分点。此前,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曾披露,18家主要商业银行三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已经控制在6.23%,较一季度下降了0.7个百分点。

2018年初,银保监会普惠部调整了对重点面向三农和小微的普惠金融考核要求,由“三个不低于”改为“两增两控”,“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贷款质量和综合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张金萍还表示,2019年还将出台相关措施更有力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而据《财经》记者了解,在政策引导下,各家银行战略都向小微倾斜。

《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李克强考察时,工商银行立下了“明年起民营企业贷款新增三分之一、超过新增贷款增速,其中小微企业占30%以上,并且把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银行业很多人过去都只是和账本打交道,对产业、对企业并不是很了解。这实际上束缚了银行的发展,狭窄了你们的视野,现在你们会考虑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也练强了你们自己。”李克强在考察时表示,做小微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2018年8月份银保监会组织的北京银行业普惠金融调研中,《财经》记者看到,头部银行在总 、分行成立多层级的普惠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成立“信贷工厂”进行标准化审贷等,并将普惠金融业务指标列入分支行KPI考核。

前述大行支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根据企业在银行的流水,总行或一级分行会拟定“白名单”,再下发分支行。

下调内部转移资金定价,也是促进分支机构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曾介绍,下调小微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10bp-30bp,提升了经营单位开展小微业务的积极性。

在降低贷款利率方面,国有大行发挥了“头雁”作用。据了解,目前国有大行的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已降到4.8%左右的水平,其中工商银行甚至低至4.35%。

据《财经》记者了解,从5月末起,工商银行针对人行MPA口径的普惠贷款(即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以基准利率,从7月起,对1000万元以下普惠贷款统一执行4.55%的利率水平,同时免除小微企业除利息之外的其他所有融资服务性费用。

但尽管如此,其仍然难以满足一些小微企业的实质融资需求。北京一家科创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工商银行的利率非常优惠,但是首次贷款需要无按揭的住房抵押。而其他一些银行,如建设银行和北京银行,可以提供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但利率定价也更高一些。

城、农商行转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银保监会亦在多个场合提出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5号文的发布,就是从与小微、三农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农商行入手。

银保监会1月14日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提出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要用于本地。农商行各项贷款占比应不小于50%,涉农及小微贷款占比逐年上升直至超过80%,而大额贷款占比逐年下降直至小于30%。与此同时,对农商行三农和小微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也提高。其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可以放宽至本行各项贷款不良率之上3%。

5号文一出,农商行纷纷表示要加力进行业务转型。“不少农商行高管跑来问我该怎么做小微和三农。”一位研究人士透露。

“监管的目标亦会成为机构战略的重要调整方向,原来专注三农和小微的会更加专注,原来有所偏离的会加紧调整。”北方一位农商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但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发达地区的城商行达标难度可能较大,而欠发达地区的不良风险很高。

此前一位全国性银行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从该行各地分行所上报的数据来看,区域差异非常明显,西部有些地区的不良率甚至达到了两位数,但全行数据尚在行业较优水平。

“我们在5号文出台之前就已经在调整了。”天津一家区县农商行对公业务人士表示。该行在创立之初也进行了盲目的资产规模扩张,当时集中对几家大企业放贷,但是今年有大企业爆雷,不良压力凸显,市银保监局此前已经出文要求其回归三农和小微,并且落实到每一个支行,都有新增小微户数的要求。

银保监会指出要引导农商行树立服务实体、“做小做散”是防范风险根本之策的理念。事实上,今年不少农商行被下调评级,就是因为信贷投放过于集中,直接遭受区域大企业违约影响。更有不少农商行股东自身资金链断裂而造成农商行股权被法院处置“甩卖”。“当地三农和小微的需求要进一步满足,也需进一步开发。实际上只要规模有了,利润就有了。”前述北方农商行人士表示。

兴业研究的分析师指出,县域和城区农商行具有天然的物理网点和本地政府和企业优势,这使得相对容易获取小微企业信息。但这应给予相关机构对信贷信用风险充分的定价机会。如果定价不充分叠加小微企业高投放要求和高资产质量风险,可能导致部分机构出于风险-收益比的考量扭曲小微信贷投放。

“特别是部分农商行股东以区域城投乃至本地房地产、民营企业为主,股东及关联企业也有融资需求,这可能出现‘包装小微企业—获取低成本贷款—投向潜在灰色领域’的套利链条。”兴业研究指出。

但是对于一些此前业务偏离的农商行来说,想做小微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大多数城、农商行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投资通常受到当地政府干预,投资于政府基建项目;而同业业务也能在低成本下,获得稳定安全的回报。而三农和小微其实是最‘出力不落好’的业务。”一位中部城商行人士表示。

一位P2P资深从业者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做小微企业的前期人力物力成本高,事实上许多城、农商行此前不太做这种“脏活累活”,在监管压力下这些银行纷纷寻求与头部P2P公司合作,以寻找批量的优质小微资产,为客户获取和风控水平减压。

“以前想获取银行资金非常难,但最近好多城、农商行找来合作。通常签订技术服务的合约。”前述P2P从业者表示,大数据风控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许多中小P2P公司的大数据风控都是基于BATJ给出的“黑名单”。但不少头部P2P公司有当年通过信贷员模式收集的数据,也有自身数据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已经对互联网贷款进行关注。日前,浙江银保监局下达《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重申银行“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资质的机构提供放贷资金,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等”。

风控与盈利挑战

一位曾经主管过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政策所趋之下,银行都会加大对小微的投放力度,但是仍然会面临商业可持续的问题。

一方面,政策要控制并进一步压降小微贷款利率,资金成本加上人力、物力成本,一些银行可能在“赔钱”做小微。另一方面,还是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太高。“小微企业能否生存是关键,但能够生存过三年的小微企业通常不超过20%。”

小微企业平均生命周期过短、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负债与担保等信息不对称,都是制约银行“不敢”向小微放贷的风险点。如何控制成本与风险,建行董事长田国立一直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金融科技”。这也成为业内公认的出路。

在李克强考察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时,该行向李克强介绍了建行“惠懂你”APP。即基于交易结算、纳税记录等大数据评估企业信用,实现全程在线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无需再付担保、评估、“过桥”周转等附加费用,可以显著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

李克强表示,你们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关部门要请第三方进行评估,切实可行要向全国复制推广。

“银行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不能以牺牲银行多年来形成的风控,降低风险偏好为代价。”浙江一家银行分行长曾经表示。

压降利率是另一件让银行头疼的事情。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于去年5月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表示,从社会抽样调查的结果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基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5.1%到5.5%左右。第二类是地方性法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大概在6.5%到7%。第三类是小贷公司等机构,贷款利率比较高,大概在24%。第四类是纯民间借贷利率,在36%左右。当前小微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得到合理控制,但还有下降的空间。

“我们认为,融资成本只是一方面,我们能够给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包括税收、物流、财务顾问等,但可降低综合服务成本。”此前,某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的负责人曾表示。

去年起,银行业还推出无还本续贷的创新产品,也有人称其为“永续贷”。即在企业贷款到期前提前审计,符合条件的在到期时可以自动续贷,降低企业过桥资金成本。但永续贷不是真正的“永续”。《财经》记者所了解到的无还本续贷目前最长期限是五年。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放贷受到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指标的约束。

尽管监管要求,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计提为75%;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信贷,等同于零售权重。但是小微企业的坏账风险仍然对银行资本造成了压力。

银保监会普惠部副主任张金萍坦承,小微企业由于其生命周期、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较大。不过银行今年加大了服务能力的建设,在风险管理模式上做了诸多创新,风控能力得以增强。

“在信贷较快增长的同时,小微企业贷款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也是稳定的,风险控制是有保证的,银行的拨备可以覆盖这部分风险。”张金萍表示。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分别为185.5%和3.5%。

“存贷比或是桎梏2019年商业银行大量放贷的一个紧箍。”分析人士指出。

但是在存款压力之下,商业银行可通过发行小微金融债和小微企业贷款ABS来募集资金,跳开“存贷比”的桎梏。2018年,商业银行发行的小微专项金融债总额共计1940亿元,平均票面利率4.41%。但其中,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的发行利率较低,而城、农商行的发行利率较高。

2018年共有5家银行成功发行了小微贷款ABS,总规模为108.04亿元,平均次级占比17.7%,优先A级平均发行利率3.85%。

“这代表着其实银行做小微的利差还是很小的。”在一位政策观察人士看来,小微业务的利润空间薄弱,但同时成本高因此不少银行、甚至国有大行的盈利可能面临挑战。

在他看来,这需要银行股东的充分理解。包括民营企业股东,也包括国有银行机构的股东出资人财政部。财政部对国有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应适当降低盈利指标的比重。

财政部曾在2009年出台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其中盈利能力状况、经营增长状况的权重分别占到30%-60%、25%-40%。各级国有银行很难在背负小微的政治重任时,也背负绩效考核压力。

李克强在银保监会座谈会上还说道,要确保落实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办法,细化尽职免责规定,建立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激励机制。

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多个中央级会议上都曾提出完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办法,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但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方案办法,目前各方也在加紧研究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本文首刊于2019年1月21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