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增速回归两位数 “宽信用”效应初显

《财经》记者 张威/文 袁满/编辑  

2019年02月15日 18:24  

本文1717字,约2分钟

尽管1月份的信贷总量超出市场预期较多,但新增信贷中票据贴现占比不低,体现了商业银行为了实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增加了短期的小企业贴现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要弱于中长期贷款,但总体上强劲信贷数据意味着经济不存在大幅回落概率

《财经》记者 张威/文 袁满/编辑

“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略显成效。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而去年末这一数据已经跌至9.8%。

初步统计,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4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699亿元,同比少减1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45亿元,同比少增5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786亿元,同比多增234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990亿元,同比多376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088亿元,同比多108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3亿元,同比少207亿元。

远洋资本高级研究员盖新哲向《财经》记者表示,1月金融数据是从"宽货币"向"宽信用"推进的重要开端。尽管贷款结构里票据仍然偏高,有票据冲量的情况,但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比重较四季度显著提高,信托贷款也意外回正,“宽信用”正在逐步到来。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主管周景彤向《财经》记者表示,1月份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增长较高,开局良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各金融机构一般倾向于在年初早投放、早收益,所以1月份投放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第二,去年下半年以来,为配合国家稳增长政策、疏通货币信贷迟到机制,货币政策更趋灵活,稳中趋松态势比较明显,降息降准政策实施,监管政策也更注意把握节奏,各金融机构资金投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第三,为配合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健全地方举债融资机制,以及优化企业负债结构,地方专项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明显增加。分别同比多增了1088亿和3768亿元。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则认为,在房地产调控延续的大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趋势较为清晰,在社融增速单月反弹后的持续性仍需观察,仍需要对未来社融和经济增速保持谨慎预期。

其判断,单月金融数据创新高,不改基本面下行趋势判断。

1月份4.64万亿元的社融增量,依然得益于信贷总量支撑。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增速13.4%。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98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3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96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2.5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91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3386亿元。

尽管1月份的信贷总量数据不错,超出市场预期较多(WIND统计平均预期2.9万亿),李超团队认为,从分项数据来看,新增信贷中票据贴现占比不低,体现了商业银行为了实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增加了短期的小企业贴现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要弱于中长期贷款,但总体上强劲信贷数据意味着经济不存在大幅回落概率。

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6.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56万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个和14.6个百分点。

李超团队认为,房地产调控持续的背景下,地产销售增速和M1增速都难以出现反弹,广义货币M2增速在1月份信贷大幅超预期带动下反弹,但M2趋势性反弹仍需要地产政策放松配合。

“与今天上午公布的PPI数据相结合看,也有些隐忧。” 盖新哲提醒,PPI明显低于预期,指示了实体经济需求不足,周边韩国、越南下行压力也很大,全球经济都不太好。货币社融超出预期,或者拉动一波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也有可能资金再次脱实向虚进入金融体系,最终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