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iPhone时刻”,国产厂商涌入空间计算赛道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刘芬 编辑 | 蒋诗舟  

2024年04月25日 15:34  

本文4116字,约6分钟

空间计算的技术和体验不断进化,何时触发“iPhone时刻”,正成为消费者与创业者的新期待。这一波变革红利,让各类科技企业摩拳擦掌。

最先将“空间计算”概念带火的企业是苹果。在个人计算和移动计算时代,苹果都曾推出过颠覆性产品。2023年6月,借助发布的首款头显Vision Pro,苹果让大众看到:空间计算设备有望接棒手机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帮助人实现虚拟与现实间的连通与融合,动动手指、动动眼睛就可以“操控一切”。

但Vision Pro的笨重和昂贵售价“劝退”了部分消费者。4月24日,知名电子行业分析师郭明錤发文表示,苹果已下修2024年Vision Pro发货量至40至45万台,原本预期为70至80万台。更轻的设备、更开放的操作系统、更丰富的内容生态......赛道升温中,行业竞争对手们大步迈上与苹果不同的路径,意图实现对大部分消费者的渗透。

4月20日,国产厂商Rokid发布新一代AR Lite空间计算套装,宣布在建立国产自主的空间计算底层技术能力基础之上,形成包括操作系统、模组在内的全生态布局。Meta掌门人扎克伯格日前宣布向第三方开放Quest头显的操作系统,目标是让开放模式通过元宇宙、眼镜和耳机再次定义下一代计算,联想、微软和华硕成为首批合作伙伴。

很显然,路线之争、生态之争已开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涌进空间计算赛道,瞄准内容生态完善和硬件产品迭代,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和商业可能。

越来越多参与者涌进,谁较大受益

回顾消费电子发展史,计算平台的升级通常伴随交互方式的升级,愈发自然的交互是消费电子的长期发展方向。个人电脑最盛行时期,最大的计算平台是桌面机和笔记本。到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平板等智能触控设备成为当下最大的计算平台。当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见颓势,技术创新和体验发展进入瓶颈期,更高效的交互方式对计算平台提出更高要求。

“空间计算概念很早出现,但在苹果Vision Pro发布前并未在C端得到广泛应用,B端市场的应用领域也并不大。”虚拟动点董事长,利亚德集团副总裁、CMO 刘耀东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空间计算产业链形成和商业化推进尚处于初级阶段。

不少受访者仍看好空间计算行业的高速增长。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称,当下空间计算产业正经历从概念到产品、生态加速落地的关键期,可以把现在理解为iPhone(2007年)出现的前三年。行业未来10年到20年会保持50%以上,甚至连续100%的增长。

众多国内外科技企业正将空间计算作为核心战略,布局相关技术和产品。致敬未知创始人兼 CEO吴德周认为,追其原因,是空间计算作为元宇宙的基础技术之一,融合了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能够满足更多行业需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一个更自由流动、智能互联的未来。

透过国产厂商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终端市场的全面布局,能看到抽象的空间计算概念正如何被一个个具体的产业拼合而成。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Pico在中国VR市场出货份额达58.5%,前三季度均为第一;AR市场出货中,Rokid、Xreal、雷鸟出货占比超70%。2024年,海外头部厂商有望进入中国市场,手机厂商AR眼镜新品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厂商竞争格局充满变数。

一方面,国产手机、PC厂商跨界入局姿态明显。《财经》新媒体注意到,魅族、OPPO分别在2023年推出AR智能眼镜品牌MYVU、首款MR设备,vivo表示2025年将推首款MR混合现实眼镜样机。加入Meta“朋友圈”后,华硕的 Republic of Gamers 正在开发一款游戏耳机,联想正在开发一款 MR设备。

另一方面,各类企业围绕产业链形成联合部署。以Rokid为例,基于搭建的自研开源操作系统和空间计算平台,目前Rokid在空间计算的开发者生态方面有超3000名全球注册开发者,其中企业开发者达2000名以上,绝大部分的AR开发者都同时在为 Rokid 和Apple开发空间计算应用。并通过与高通合作,加码更强大的实时算力;与阿里云合作,将云存储能力嵌入Rokid操作系统;与海南航空合作,拓展出行场景应用。

在芯片、光学模组、材料等领域,空间计算产业链核心技术国产化也在提速。

刘耀东看好两类企业将会较大受益。一类是空间计算算法端企业,得益于此项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算法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像虚拟动点这样的企业会取得更多市场机会。另一类是空间计算应用端企业,此前这类企业的解决方案思路以2D为主,习惯于鼠标、文字输入、触摸。加码空间计算后,交互方式会更灵活多样,创造的价值会更大,产品集成后售给消费者的利润空间也会更大。

技术路线和生态系统成比拼重点,差异化在哪?

目前企业围绕空间计算设备的布局,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一是以苹果为代表的VST(视频透视)路线;一种是以Rokid、雷鸟等为代表的OST(光学透视)路线。

技术路线的选择和生态系统的构建,正是企业目前比拼的两大重点。“VST能提供完全真实的视觉体验,但设备很难轻量化;OST方案追求的是轻量化,适用于对视觉质量有极高要求的场景,但很难让用户拥有沉浸式体验。”吴德周表示。

此外,在生态构建方面,VST发展较早,应用场景和生态较为成熟,而且VST技术特性使其更易于与其他数字技术如云计算、边缘计算等进行整合,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生态的发展。OST目前在生态构建上面临更多挑战,技术、供应链、内容等大的生态产业链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在应用场景和生态上还比较局限。但从长期来看,OST技术更适合大众市场,是空间计算领域的关键终端入口,有望引爆消费级市场。

ARknovv从创立之初就选择了OST路线。吴德周向《财经》新媒体透露,AR是增强现实,需要和现实场景有更多融合和交互,是要可以戴出门的。该公司的战略目标也始终是以AI为核心,做可戴出门的消费级AR眼镜。

与此同时,MR、AR作为两个不同终端,在应用场景和交互方式上存在诸多不同。MR终端厂商主要以用户在有限活动空间下有更好体验为出发点,来思考和定义产品。使用场景更适合封闭或消费移动场景,更多的应用场景聚焦于室内或办公室,交互方式上主要以眼动、手势和语音为主,对于产品重量没有特别大的限制。AR终端最核心的是和现实场景的融合与交互,应用场景属于移动场景需要能够戴出门使用,对AR终端来说,这要求终端设备要更轻薄,轻量化的AR技术是核心关键,在交互上更适合语音交互。

尽管技术路线不同,但大公司的入局还是带动了整个行业。祝铭明表示,Vision Pro发布后,Rokid 的销量翻倍增长,开发者也在翻倍增长。大公司目前还在教育这个市场,Meta、Apple 都不遗余力,但在产品上跟Rokid方向不同,几乎不涉及竞争。

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竞争无非存在三个局面。他举例,第一种,大公司把市场教育得很好,产品不竞争,创业公司是最舒服的。第二种,市场被大公司教育得很好,但产品开始充分竞争,这时创业公司要卯足劲跟大公司对抗。不一定是坏结果,也许创业公司以小搏大,最终打败大公司。第三种是最糟糕的情况。大公司没有将市场教育起来,整个市场全“死”了。

“我们可以质疑时间,可以质疑是谁赢得最后的战争,但不要质疑这个时代的到来”

华金证券在研报中对比,苹果主要打造空间计算终端,发力影音娱乐体验全新升级和远程办公帮手;Meta主要定位社交娱乐终端;Rokid搭配Station向AR空间计算终端迁移,定位移动办公、巨幕显示、空间影音娱乐;雷鸟切入消费级真·AR眼镜赛道,定位搭载AI大模型的可穿戴设备。

“我们希望通过‘娱乐+轻办公’打动那些科技爱好者、商旅人群。至于重度游戏玩家这个客群,我觉得还没到发力的时候。”在祝铭明看来,对于消费电子行业而言,最终、最大的使用场景是游戏和社交。而任何一个科技类的产品,最终的普及答案只有一个,依靠事实就是生态。

他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透露,从第一天起,Rokid 就将自己定位成平台公司。把自己定位成平台公司的一大特点就是必须首先让生态活下来,让他们赚到钱,否则这个平台就是假的。中国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并不缺打造生态的能力和资源。绝大部分,尤其是大公司更加具备这个能力,但真正形成生态的公司很少。大部分中国公司生态做不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

而在刘耀东看来,基于对空间计算这个名词的定位,需要具备算力的提升,算法的优化,穿戴设备、边缘计算设备等产品力的提升。这是一个综合科技提升的结果,它的普及节奏依赖于很多上下游技术和产品。

“场景方案商如果可以把空间计算基于3D交互、3D计算、机器视觉、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于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场景里,相关概念会更快被消费者接受。在C端,需要更多场景方案商能应用到这项技术;在B端,空间计算可以解决过去对空间数据测量不精确,应用不准确的问题,也需要更多场景推动技术发展。”

IDC在谈及2024年中国AR/VR市场十大洞察时总结,随着连接适配器及应用适配度不断提升,平板电脑、主机游戏机、智能汽车有望更好地与AR/VR设备连接。此外,AI会助力AR/VR设备向智慧生活场景加速渗透,AR硬件厂商与大模型厂商合作持续深化。线下渠道体系不断丰富,厂商进入全方位的销售渠道、营销策略、内容布局、供应链成本的多维度竞争。

在受访者眼中,人们对信息交互的体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当空间可以成为信息展示的载体,一切都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以刷视频为例,现在大家在手机上刷每次只能刷一个,等到空间计算时代,所有相关视频将会以各种层次平移展现在面前,用户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完整地展现在自己面前,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们可以质疑时间,可以质疑是谁赢得最后的战争,但不要质疑这个时代的到来。”祝铭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