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吴静璇:围绕共建、共享的平台机制搭建科创体系

来源 | 三亚·财经国际论坛 整理 |《财经》新媒体  

2023年12月19日 22:19  

本文3028字,约4分钟

12月17日,在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支持,《财经》、财经网、《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三亚· 财经国际论坛”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特聘顾问兼产业促进部负责人吴静璇表示,在科技创新层面,要做到平台化、集约化,同时资源要素能够快速地进行融通共享,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创新3.0的实操做法。

围绕产业创新层面,吴静璇谈到几点,第一是围绕种业这样的产业方向做了大规模的产业化投入和布局,第二是解决市场和消费者的问题,聚焦到产业发展的实际贸易,第三是做好人才保障,做到平台化、集约化,同时资源要素能够快速地进行融通共享。

她还提到,崖州湾科技城的竞争力来源于国家战略支撑,都是在整个创新链条上做布局。同时,将所有围绕深海科创实验,包括很多深海层面的探测、开发进行了相应地创新资源整合。最后就是创新平台模式的竞争力, 围绕共建共享的平台机制,搭建整个科创体系。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吴静璇:大家好。根据刚刚会议的议程安排,我先介绍一下崖洲湾科技城。崖洲湾科技城是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科技城是作为产城融合的创新3.0本身,从一开始开发土地,第二阶段开发人才,第三阶段是如何开发创新力,围绕科技创新,也是我们科技城未来的主打发展方向。我们科技城的规模是69.3平方公里,详规是23.54平方公里,在23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何充分融合、共享,如何让创新平台对接到国际市场,包括对接到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真正的自贸港科创高地。围绕产业创新层面,我们重点发展四个主导产业:

第一:南繁产业,从1956年开始已经在科技城进行产业前端的研究,围绕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保障要素,我们围绕种业这样的产业方向做了大规模的产业化的投入和布局,例如我们现在围绕种业创新,形成了科研到产业集聚的路径,引入了国内涉农、涉海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主要落地的是研究所+研究生院,一方面每年大概有1000多名硕博生进行人才培养,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促进创新到产业化路径的连通。

第二:如何将产业链条能够真正对接市场需求,解决市场和消费者的问题。段总提到创新孵化的模式是寻找市场痛点,反向进行促进。这两个方向我们是双向共行的。一方面从高校科研院所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命根子的问题。我们重点去布局科研平台,已经形成了大约45个共性的研发平台,围绕反向的市场端,我们聚焦到产业发展的实际贸易,如何连通与国际的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更大范围的市场拓展,同时如何将我们国际的经贸规则与我们国家的统一大市场进行连通,连接到国内大规模的销售市场的腹地,也是科技城重要的公关方向。

第三:要素保障方面,围绕人才保障、基础的社会环境的保障,围绕我们的产、学、研整个链条的打通,到整体创新氛围的营造,以及营商环境。无论是科学家、从业人员、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都能够找到很好的要素保障渠道,这也是我们在科技创新层面,打造的平台化、集约化,同时资源要素能够快速地进行融通共享。所以回归到我们刚才提到的产业,除了南繁、深海、数字经济也是沿着科研集聚、产业集聚,对标国际市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路径,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创新3.0实操做法。谢谢。

主持人:1、崖州湾科技城核心竞争力有哪些?2、崖州湾科技城成功的要素有哪些?如何成功赋能这些要素?

吴静璇:我们不仅在主导产业形成科技城整体优势,更要对标国际,是否有国际形象力?我们的产业平台是否有国际上针对科技创新引领的号召力?围绕这几个方向我们简单地梳理了一下。

第一,整个竞争力来源于国家战略支撑。我们的南繁、深海主要是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例如围绕南繁,我们的国家实验室在去年9月份正式挂牌,目前通过挂帅的方式进行围绕种质资源创新和研发的大科学体系建设,围绕这个大科学体系,我们带动了全国60多所高校共同参与南繁产业的研究,这是我们产业方向所正在做的事情。除国家实验室外,我们还有国家水稻中心,我们从最早大田作物到未来一城、一基地、全球生物谷,都是在整个创新链条上做布局,国家战略支撑对标国际化形成产业和科研的竞争力就是最核心的要素。

第二,深海方向,同样目前已经建设成功深海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将所有围绕深海科创实验,包括很多的深海层面的探测、开发进行了相应的创新资源的整合。举一个例子,南山港现在是科考母港,今年10月份我们围绕深海科考航次800航次,明年将超过1000航次。战略资产矿源的要素依赖进口,无论是小院高墙还是大院高墙都有关系,未来我们如果不占据类似深海采矿科研公关的高地,很可能在未来的国际化的竞争格局中落到下风。围绕整个深海的科技创新,我们深海探测、深海装备、深海的小件研发、制造、生产再到嫁接到生命科学创想、深海微生物、未来如果进行集成式应用,都是国家战略的布局点,围绕重要产业、战略、国家安全的布局,我们也认为科技城承担国家战略层面就是最核心的竞争要素和竞争力。

第二就是主导产业和竞争力。目前我们两大国家队,第一是中种集团,第二是国投集团的国投种业,我们国内的阵型企业会进行全链条式研发和创新,舜丰生物也在科技城进行落地,他们科研平台的搭建和未来市场端的研发都具有影响力。像中船集团的落地,将上下有的产业链进行深度的整合。

生命科学方向,围绕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已经形成生命集群,覆盖三大方向,一个是药、二是器械,三是转化医学,新药的研发在海口生产制造,我们围绕抗体、免疫的研发,包括未来扩展到医美的方向,通过干细胞的嫁接等,这是我们生命融合的方向。我们与德国公司达成医疗器械的攻坚合作模式,通过引用国外的技术到国内做国产化,形成国产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力后,对接国内市场,包括输出到其他的国家,以及未来我们的服务是否还能覆盖到非洲、南美的市场等,我们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优势。

第三方面是我们创新的平台模式竞争力,目前我们科技城的所有的共性平台都是通过共建共享的模式,我们高校的引入是大共建、小共享的模式。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等围绕产业方向,高校研究院落地后,包括设备集成、科研环境的营造就是围绕共享的方式进行的。有五所高校签订了双边协议,可以做学分的互认。所以在这个大共享机制的建设上,无论是共享资源还是科研资源还是高校的整体科研体系,都是通过这样的共建、共享的模式最大化减少浪费,减少重复建设。同时又能让我们的大科学仪器装置、大的科研平台真正的发挥产业引导的能力,围绕这样的共建、共享的平台机制,也是我们搭建整个科创体系的优势。

回到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要关注我们的主体,如创新平台、创新市场如何联动。首先保证政策,我们有政策体系去做创新主体的全覆盖,我们有自己的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集群,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撑。同时为了提高效率、成本,我们也有自己的知识共享平台。我们现在有两个国家中心,一是国家知识产权中心的分中心,一是国家版权保护中心的分中心,这两个中心的落地为我们未来科技企业的出海、海外的科技资源到科技城做国产化进行双向的知识产权保护,而且是快速、便捷拿到相应知识产权的审批和授权,所以围绕这样的体系要素的搭建,更有利于从底层建立共生关系,包括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对标国际、国内市场两个循环方面,这是我们已经在做并且未来持续性攻坚的体系建设。

主持人:每个人用一句话对未来创新进行展望。

吴静璇:所有的创新都起始于人,起始于创新的思想,我们会为所有的创新要素、创新的思想、创新的人才提供很好的保障服务平台。